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?
2023-06-03 15:30:52 来源:心理健康教学研究中心
1

青春期的“对抗”,来自未被划清的“权力”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相信每个青春期孩子的父母,都有过这样的经历:

有些事情,你叫孩子做,他一动不动;你听说孩子不能管太紧,决定放放手,结果又迟迟不见他动起来。

父母会想,我也想尊重你的“自主性”,前提是你要把自己“管”好。

而孩子的内心其实是:“你这么问我,是不是不相信我?什么都要你说,那我如果照做,岂不是更证明我什么都得听你的?你怎么突然不催我了,是在试探我吗?我要是按你期待的做,多没面子?不行,我要再等等,看看你是不是真的信任我……”

这听上去似乎很幼稚,但其实是很多孩子都在经历的一步。

心理学家李松蔚曾说,确立自主性,首先是划分“权力”边界,然后才是解决更具体的需求问题。

父母不停地询问、唠叨、讲道理,或者试探性的“民主”,都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没有真正被尊重、被信任。

他们要先确认自己是否真的被认可,真的有“自己选”的权力,才会进一步思考:什么对我来说是好的?

哪怕这个过程中,会受委屈,会有冲突,哪怕最终做出了跟父母一样的选择,他们也坚持“先拒绝、再拥抱”的过程。

有了这种“权力”之后,他们才会解除“对抗”模式,才能更好地把精力集中到发展自我上。

2 父母期望孩子独立,却忘了给孩子自主的“权力”。 解决青春期亲子冲突的关键在于:面对这么多不靠谱的“对抗”,父母怎么“心甘情愿”地把权力交到孩子手上。 很多时候,父母教导孩子要主动、要积极,但实际上一直为孩子计划一切。 在这样的“关照”和“安排”下,孩子不需要为自己的事情做决定。 这样的人生,看起来很平顺,但却让孩子丧失了成年人最基本的“自主性”。 生活中,很多父母都遵循着这样一种逻辑:除非孩子已经表现出这种能力,否则我根本没办法放手,“我一放手,孩子岂不要掉沟里?” 但这种能力从来不是自己长出来的,而是在一个个选择,和一次次经历中,去磨砺出来的。舍不得孩子冒险,不允许孩子探索,他们长大后,又怎么能独立应对如此复杂多变的社会? 3 把孩子当“领导”,才能更好地解决青春期“问题”。李松蔚博士提出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相处模式,既能满足孩子对“权力”的需求,也能照顾父母们的担心。 那就是,把孩子当成单位里一个不靠谱的“领导”。 1.把孩子当“领导”,亲子相处有边界父母在孩子青春期时,并不是不能接受孩子的改变,只是完全没有预料到孩子的变化来的这么快、这么陡。 原本事事都依赖我们的小孩,突然就开始“闹独立”,没有小时候亲近了。 但当我们把孩子当“领导”,就很容易想通:人家“领导”嘛,是该有自己的圈子,总得有自己要忙的吧! 当一个孩子视野不断拓宽,圈子越来越大,我们在孩子世界中的位置,自然会越来越小。 2.把孩子当“领导”,家庭气氛更和谐把孩子当“领导”,还有一个明显的好处,就是你会发现情绪原来没那么难控制。 当“领导”犯了错,你本想用一副过来人的语气教训,但你一下就忍住了,人家毕竟是领导,我们总不能对领导发脾气、甩脸子吧? 哪怕“领导”的决定真有问题,我们心里再不舒服,也不好意思直说。 嘴上还得支持道,“没关系,下次就有经验了”、“有什么需要我做的,尽管说”。 你看,是不是一下子就和谐了…… 3.把孩子当“领导”,才能更恰当地支持孩子把孩子当领导,并不是说,我们就得对领导点头哈腰,而是作为“合作者”、“利益共同体”为领导提供“支持”。 以前,孩子一有什么事,我们就急,但现在,一想到对方是“领导”,我们就只能用一种尊重、平和的态度沟通:“领导,我说说我的看法啊,供你参考。” 如果他说,“这不是我想要的”,你也不能全盘否定,只好进一步说:“要么这样,我这里还有一个方案,你看怎么样呢?” 我们只提供意见,真正的决定权,在“领导”,沟通起来,是不是就少了很多阻力呢? 领导最在意的,就是我们对他是不是足够尊重,其实孩子也是。

文章来源于:青少年心理成长服务中心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

相关新闻: